线下91画面 基因三重奏携手贝多芬作品感悟音乐人生
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这三件乐器能激发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回忆再现——“基因三重奏”二十周年珍藏版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厅盛大举办。这支中国著名室内乐组合迎来了成立20周年的里程碑。“对于个人来说,20岁还算年轻,但对一个重奏团体而言,这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希望在‘而立之年’时还能与大家相逢!”成员张佳林满含深情地对观众说道。
基因三重奏在中山公园音乐厅举办二十周年纪念演出
由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和大提琴家宋昭组成的“基因三重奏”,诞生于2005年。三人皆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张佳林和宋昭从小学六年级起便是同学,并多次合作演出。2005年,二人在工作岗位上,张精冶所在的另一重奏团刚刚解散,他正为考研做准备。张佳林和宋昭决定组建三重奏时,宋昭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们的师弟张精冶。
“成立的初衷纯粹是为了‘玩’。”张佳林表示,他们常觉得工作后的生活变得“标准化”和“刻板”,希望借助自己组建的重奏团,重新找回学生时代对音乐的热爱。宋昭则说,当时的自己有点“油腻”,需要用纯粹的音乐“洗净”自己。
最初的名字并不是“基因三重奏”,而是“1号楼三重奏”。就像汪峰把中央音乐学院的地址“鲍家街43号”作为乐队名一样,“1号楼”指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所在楼。然而首次以此名登台演出时,主办方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古典音乐的气质,演出节目单只写了“钢琴三重奏”。三人商量后决定改名,因为都希望延续在校时的“基因”,最终定为“基因三重奏”。
在2005年前后,作为一个不隶属于任何学校或团体的“体制外”乐团,在当时的古典音乐环境中,演出机会有限。大众对古典音乐及室内乐的了解还不够,基因三重奏尝试通过“讲演结合”的新颖方式推广室内乐,还会在曲目中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改编作品。随着全国各地剧场的增建和古典音乐的普及,张佳林明显感觉到,从2013年起,室内乐的演出逐渐受到认可。凭借其“小而精”的特色,更受演出商和观众的喜爱,基因三重奏的巡演规模也不断扩大。
在室内乐领域,许多组合分分合合甚至以解散收场,但能坚持20年未散的团体实属少见。谈及磨合过程,张佳林表示,他们边界感都很清晰,从未试图控制伙伴的演绎,但也坦言,“30多岁时常争吵,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理解更对。”等到40多岁,有了孩子、成为父亲后,他们变得更有耐心。在张精冶看来,“能坚持20年,是因为彼此的理解不断加深。”岁月流逝,三人经历了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舞台上的默契也日益提升。宋昭总结道,“我们的重奏团队,就是在不断验证音乐的意义。”
基因三重奏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绎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
三人还常回忆起年轻时,曾在酒后畅想何时能完整演奏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张佳林笑着说,“那只是吹牛,没想到20年后我们居然实现了。”今年三月,基因三重奏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音乐会,让观众完整领略了这套伟大作品。
基因三重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绎贝多芬钢琴三重奏
这套作品的规模宏大,对三位音乐家也是极大的考验。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5周年,也恰逢基因三重奏成立20周年。演出结束后,团体将前往天津安里甘艺术中心,继续从5月至8月举办“基因三重奏合作20年——贝多芬钢琴三重奏系列音乐会”,接下来还会在上海、广州等地亮相。宋昭感慨道,“我和佳林很快就要迈入50岁,20年的音乐旅程,是我们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他还表示,“我们希望用贝多芬的作品,在人生的50岁分水岭,为自己做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