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纯欲制服互动 寻找“网红村”的持久秘诀(神州看点)
听羌笛、观羌舞、跳锅庄,在理县桃坪羌寨,民俗风情令人沉醉;除了徒步打卡、山歌对唱,汉源县古路村还引入农事体验和研学新业态;在崇州市竹艺村,风筝手作、非遗扎染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
这些特色不一、亮点各异的“网红村”,在旅游开发中都曾遇到不同的难题,它们是如何探索新思路、找到适合自身的旅游发展路径的?
桃坪村
成名近30年,“中转站”如何转变为“目的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桃坪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桃坪羌寨。
1996年,中专毕业的龙小琼回到桃坪村,带领年轻村民成立了演出队,把游客请进寨子参观,开启了桃坪羌寨旅游开发的历程,如今已逾三十年。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也面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5·12”地震后重建中,当地在老寨两三百米外新建了一座寨子。“老寨保护+新寨开发”的创新做法,加快了桃坪羌寨的知名度。大部分民宿迁入新寨进行改造升级,如今新寨拥有近3000个旅游床位,90%的村民依靠旅游谋生。
然而,交通变化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成都到马尔康高速公路、成都到九寨沟高铁的开通,桃坪作为九黄大旅游环线中的中转站优势逐渐减弱,过夜游客减少,怎么办?桃坪村继续探索,从“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目前,新寨业态丰富多样,桃坪村也变得更“潮”。咖啡馆、旅拍馆和文化创意店铺纷纷开业;为桃坪量身定制的演出逐步推出,互动体验不断丰富;村民们自发开展古羌文化研学……
下一步,理县计划将羌族刺绣、羌笛演奏及技艺融入旅游,推出观光、文化和研学旅游线路,吸引成渝地区游客,将桃坪打造成周末休闲和避暑胜地。
古路村
流量退去后,“旅游饭”如何创新“吃法”?
位于大渡河峡谷的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是悬崖上的村落,2024年凭借独特景色火遍网络,成为年轻人徒步登山的热点。
爆红一年后,古路村游客数量开始回落:平日周末和节假日,日均游客下降至3000左右,仅为去年三成。
古路村委会主任郑望春介绍,流量减少,首先是为了防范地质灾害,每年6月至10月不能全面开放;其次,村里未能及时开发新业态,“大部分游客爬完山就走”。
古路村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
21岁的庆其发在半山腰开了古路村第一家咖啡馆。“登山的游客,九成以上是年轻人。”他坚持做市场调研,了解不同游客的偏好。他的努力收获:咖啡馆开业一年,六个月营业额突破万元。
杨新群也是“押宝”的典范。她是古路村首位持厨师证的村民,餐厅成为游客的“必吃清单”,生意火爆。
口才佳、舞技出众的李青华,通过短视频平台拥有近5万粉丝,开始直播推销古路村的老鹰茶、跑山鸡、腊肉和土豆;庆志蓉等村民则探索农事体验和研学,打造茶叶制作坊……“古路村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旅游饭’的新花样。”乐山的李小龙说。
今年“五一”期间,古路村日均游客回升到6000人左右。“除了爬山,大家还有更多‘玩头’。”郑望春表示,“新业态丰富了乡村旅游,我们充满希望。”
竹艺村
传承技艺,“竹”和“艺”如何走得更远?
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竹编技艺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2022年前,竹艺村还只是个“艺名”,村名是龙黄村。2022年,正式更名为竹艺村。
90后杨隆梅是竹艺村人,也是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工作室展示了茶具、酒具、竹编工艺品和箱包等各类竹制品。
竹艺村拥有许多技术扎实的手艺人。杨隆梅负责接单与设计,工艺师们则专注于编制技艺……